大家好,我是applemint的代表 Leo (applemint_leo)!
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這類報導:「Z世代更重視私人生活」、「對工作不夠積極」等等。不過回過頭來看,我自己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Z世代」風格的年輕人😅😅
我高中是在美國度過的,當時曾在餐廳和超市打工。雖然沒有辦公室工作的經驗,但我親眼見識到美國人一到下班時間就準時離開,這樣的態度對我來說成了一種「工作的典範」。也因此,在我心中,「工作應該是這樣的」。
我很喜歡那種下班就回家、珍惜家人和個人時間的生活方式。所以一進入職場,我就開始意識到「工作與生活平衡」這件事。
我是那種會努力在上班時間內把事情做完,準時打卡下班的人。雖然準時下班,但我可不是回家後就只顧著追劇或玩耍。
我幾乎把所有下班後的時間,都投入在自我成長上。今天,就來聊聊那段時間我做了些什麼。
關於我二十幾歲的日子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對「Work-Life Balance」的重視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人認為「私生活比工作更重要」。
但也有不少曾在職場打拼過的前輩會說:「你如果在二十幾歲就想輕鬆,未來一定會吃虧。」
我個人認為,年輕的時候不一定非得拚命加班,但至少,千萬不要停止自我投資。
我現在38歲。說真的,我二十幾歲時是超級討厭工作的,尤其是二十多歲後半,基本上一直都在「摸魚」的狀態。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製造業公司,負責業務支援。現在我當然理解「大企業的基層員工,很難接觸到有趣的任務」,但當時的我完全無法接受,只覺得這工作一點都不有趣。
公司是很典型的年功序列制度,有些部門甚至很「血汗」。但我運氣不錯,分發到了一個相對「輕鬆」的部門。
即便如此,也不是完全沒加班。我還記得當時很多前輩都常常加班加到很晚。
我們部門算是公司中少數,海外業務占了接近一半的部門,許多同事為了配合時差,經常必須晚下班。
而我,幾乎完全不加班😅
每個月的部門例會中,部長都會公佈大家的加班時數,並提醒大家「要控制加班」。
有一次,在同事們的加班時數都是40~50小時的情況下,我的加班時數竟然是——40分鐘。
因為太突出,大家還用一種「你也太誇張了吧」的眼神看著我,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畫面。
雖然偶爾也會犯點錯,但我交辦的工作都會準時完成。按理說,我應該算是在幫公司節省成本才對,但那時候卻經常被酸:「你過太爽了吧?」
「不加班」不等於「不工作」

我的確討厭工作,但既然收了薪水,我還是很有責任感。我的加班少,不是因為偷懶,更不是因為人際關係差沒人理我。
就只是單純不想加班而已。
去年我去東京出差,跟一位曾經常一起吃午餐的前輩見了面,我們聊了很多,完全沒有出現任何關於我以前「不認真」的評價。
我真的很討厭加班,因為我下班要用來——學中文。
為了不加班,我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我會堅持午睡。因為我發現,有睡午覺的下午,效率跟專注力完全不一樣。
當時公司的午休時間只有12:10~13:00,時間很短。如果外出用餐就沒有時間午睡,所以我幾乎天天帶便當,或是買便當回辦公室吃。
那時候還沒什麼人會午睡,大家可能覺得這是在偷懶。我也常被用奇怪的眼神看,但我完全不在意,因為我知道,我是在為不加班而戰。
另外,每次部會後,我都會腦中預演接下來的工作流程並做筆記。老實說,會議內容有九成跟我沒太大關係,與其放空,不如用來規劃下午的節奏🙂
哦對了,我也會在會議結束後偷偷打個盹,為了之後的高效工作👊👊
我從入社一年目開始就這樣做,現在回頭看,應該算是個「狂人新人」了吧…😞
一早到辦公室後,我會徹底規劃今天的工作順序與時間。
我當時負責歐洲市場,而歐洲那邊通常要到日本時間17點後才上班。
聽說我前任常常被歐洲客戶轟炸訊息,被迫加班數小時。
所以我改變策略——一早就集中火力處理歐洲的工作,讓他們一上班就能看到所有回覆,根本不需要再來煩我。
下午因為容易有突發狀況或會議打斷,我則把下午時間安排給國內工廠的溝通與協調。
為什麼我那麼堅持準時下班?

因為我要學中文。那段時間我下班後的時間,全都獻給了中文。
我真的很想離開日本,想靠語言技能轉換跑道,進入與中文相關的領域。
當時中國市場正熱,我想著,如果能先在中國市場闖出一番成績,也許有機會跳去美國。學中文,對我來說就是爭取機會的「武器」。
所以不只下班後,我連早上通勤時間也都用來學習。
我當時住在三鷹、在飯田橋上班,會早起搭總武線,提前到站等兩班車,只為了能坐下來看 YouTube 的中文節目,把不會的單字全記下來(站著記不到!)
下班回家的車上,我會接著看早上的影片;有座位就稍微補眠,為晚上的學習充電。
週末?當然也是拿來學中文的。
前陣子去夏威夷見了一位朋友,她曾在東京工作過。她說,有一次來我家吃飯,我竟然一邊讓她等,一邊看中文影片學習,完全無視她…
我完全不記得了。但她一說,我只能笑著說:「我那時候真的瘋了吧🙂😅」
我當時這麼拼,是為了考過 HSK 六級。我相信只要拿到這張證書,就能找到跟中文有關的工作,甚至能靠這張門票前往更大的世界。
但後來我發現,找相關工作比我想像的難,於是我把目標轉向——申請台灣的研究所。
要準備研究所考試,自然就更沒時間了。能省下一小時是一小時,加班對我來說,簡直是浪費生命。
現在回想起來…

大家常說:「二十幾歲不努力的人,三十幾歲也不可能突然變努力。」
我覺得——很有道理。
我30歲創業時,雖然不習慣長時間工作,但我很習慣長時間學習,所以還能應付。那段學習的耐性、那種全神貫注的訓練,都成了我創業初期的支撐。
我花了二十多歲的大部分時間學中文,後來到了台灣,又在新加坡交換半年,這些經歷讓我接觸到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也更有彈性地面對未來。
我在新加坡看到來自美國名校的學生,不斷地往東南亞旅行,我也受到啟發,一個人去了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
因為年輕、因為有時間,我得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世界。
中文學好了,讓我現在在台灣能無礙地與員工溝通,也因為能上節目受訪,擴展了我在媒體圈的人脈。
我不反對年輕人追求 Work-Life Balance,因為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但如果只是把下班時間拿去追劇、打電動,對未來不會有幫助。
當然,如果你心甘情願,那也沒問題。
但如果你真的想像山口周先生在《人生的經營戰略》中所提到的那樣,追求「真正的幸福(Well-being)」,那經濟的獨立就是必要條件。
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善用年輕的時間去做投資,對自己投資。
說實話,我當時根本沒什麼「自我投資」的概念,只是想離開日本、想改變現狀,努力去做,結果不知不覺就走到了今天。
最後我想說,重視 Work-Life Balance 是你的自由,準時下班也是好事,甚至對老闆來說是值得感謝的事。
但關鍵在於──下班之後,你怎麼過?
你可以拍影片,可以學語言,可以存錢去國外念書。
只要持續自我投資,十年後你也許會像我一樣,看到累積帶來的成果。
自我投資不一定有保證報酬。但如果你把時間花在低回報的事情上,收穫當然有限。
那麼,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更有可能帶來改變的地方呢?
以上,是來自 applemint 代表・佐藤的分享!
從這裡聯絡 applem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