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更新】數位行銷初學必看!建立數位行銷計測模型的 5 步驟

【2022 年更新】數位行銷初學必看!建立數位行銷計測模型的 5 步驟

大家好,我是 Eric。

在剛接觸數位行銷時,看見了 Avinash Kaushik 討論數位行銷與計測模型 (Measurement Model) 的文章。Kaushik 是 Web Analytics 2.0 一書的作者,也是相當有名的行銷分析人員。他的文章是我接觸數位行銷分析時重要的學習資源。

時至今日,這篇文章內的許多的基本功依然適用,因此決定重新編輯這篇文章,加入我自己這幾年來的理解,試著用更貼近我們的案例來做說明。

如果你是首次接觸數位行銷的人,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建立從上而下思考行銷策略的基礎。

為什麼需要計測模型

首先,Avinash 指出在從事數位行銷的相關分析時,決定性的差異在於:優秀的分析師,在工作開始處理資料、甚至在挑選之前,已經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計測模型。

行銷是一門「由上而下 (Top-Down)」的學問,一切的行為與判斷都是根據你的行銷策略進行,而行銷計測模型,則是將你的行銷策略實體化的產物。

建立數位行銷計測模型的 5 步驟

Kaushik 在文中提到了建立數位行銷模型的 5 個步驟,或者說思考流程:

  1. 找出商業標的 (Business Objectives,註 1),並針對既有任務設定一個最大範圍的投入要素 (換句話說,能燒多少資源)。通常決策者在這個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
  2. 針對每個商業標的,有條不紊地找出幾個執行目標 (Goals)。這個階段通常由決策者主持討論,分析與執行人員提供建議。
  3. 找出目標對應的 KPI 。從這個階段開始由行銷人員或資料分析人員做主,同時與資料處理人員一起合作。
  4. 設定每個 KPI 的目標值。這個階段主要由組織內的領導階級主導,同時包含了行銷與財務部門的想法。
  5. 建立使用者區隔。根據使用者的屬性、行為、結果,將資料分隔成我們能夠分析,並且能從中了解我們是否成功的類別。

在進一步說明這五個步驟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對數位行銷來說,與計測模型最有關的三大議題,以及針對這三大主題我們可以提出的具體問題:

  1. 獲取新客/獲客 (Acquisition,註 2)
    如何替你的網站、YouTube 影片或數位資產取得流量?你的規劃是不是已經涵蓋了客戶開發的三大管道:引薦媒體 (Earned Media,註 3)、自有媒體 (Owned Media)、付費媒體 (Paid Media)?如何決定它們的優先順序?應該將最多資源投入在哪裡?
  2. 行為 (Behaviors)
    使用者進站後該做什麼事?應該看到什麼頁面?應該看哪些影片?是否期待使用者反覆進站?是否期待使用者完成特定任務呢?產品或服務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提供使用者最佳的體驗?
  3. 結果 (Outcomes)
    什麼樣的結果與原本設定的執行目標有關?下載數量、打電話到客服中心、高品質的潛在客戶問卷、訂閱電子報?購買你的產品、服務?95% 的任務完成率?品牌認知提高 10 分?

在建立數位行銷計測模型前,必須意識到:沒有包含這三大議題的模型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你的模型並未包含這三個議題,Kaushik 提供了相當實用的建議:請考慮砍掉重練,不要採用一個殘缺的模型。

有了這樣的宏觀思考,我們來看個實際案例,強化對這五個步驟的理解。

建立數位行銷模型 5 步驟:解說與實作

在原文中,Kaushik 以不動產公司為例。之所以選擇這個例子,是因為不動產公司的成功,仰賴線下的成效,因此比起單純的數位行銷,會更為複雜。

但由於 applemint 主要的客戶仍然是以數位行銷為主,因此接下來的介紹,我會改用 applemint 客戶的實際案例,將數據稍作調整後做說明。

步驟一:找出商業標的

找出你的品牌與產品的商業標的

applemint 向來非常強調策略性思考,而找出商業標的,其實就是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問題:為什麼。為什麼你的網站/行銷活動存在?品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要找出商業標的,最好跟公司內資深管理階級或負責人討論,了解為什麼這個網站、行銷活動與數位行銷的提案存在。

根據這些討論,我們仿照 Kaushik 的不動產案例,先找到我們客戶的存在價值:「以個人身體平衡為基礎,在減輕調整身體時的風險同時,為顧客打造更舒適的體態。」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兩大商業標的:建立品牌認知、創造潛在顧客。

在尋找商業標的時,Kaushik 提出了一個 DUMB 原則:做得到(Doable)、能理解(Understandable)、能管理(Manageable)、有效益(Beneficial)。

也就是找出實際、清楚、可行並且能夠傳達公司價值的目標(不論短期或是長期)。

商業標的思考重點

在規劃整體的行銷活動時,請忘掉你正在「做一系列影片、banner」、「做一個可以下載 PDF 的網站」、「模仿 xx 品牌的行銷活動」。想清楚為什麼你要做你正在做的事,如果你並不清楚的話,就從你的老闆、客戶身上找出答案吧!

步驟二:找出商業標的的執行目標

設定執行目標

當我們定義出了兩大商業標的後,我們接著再根據各個商業標的,決定進一步執行目標。儘管 Kaushik 在原文中使用了 strategy 這個詞,但是根據森岡毅的定義來看,我們在這階段尋找的目標,是「戰術」層面的具體目標。

小技巧

執行目標就是一個動詞搭配一個名詞。這些動詞可以是「提升」、「改善」、「最佳化」等,而名詞則可以是與商業標的有關的關鍵字。

以建立品牌認知而言,強化數位廣告就是一個具體的執行目標,或者經營社群媒體,增加與消費者的接觸點,也是一個具體的執行目標。

為了創造潛在顧客,我們則可以透過改善預約表單,降低預約的門檻,或是藉由撰寫與顧客遇到的困擾有關的文章,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提高顧客的信賴感。

步驟三:找出 KPI

決定 KPI

當我們找出具體的執行目標後,我們需要再根據目標選定對應的 KPI。

在繼續說明我們的案例前,必須先弄清楚區隔「目標」與「結果」。

對大多數的成效型顧客而言,往往會把 KPI 定義成「訂單數」、「購買數」,但如果回到我們的計測模型會發現,過於強調這樣的 KPI 並不能真的實現他們的商業標的。

提升銷售量,是實踐計測模型中的執行目標後,帶來的「結果」,而不應該是目標 KPI 本身。

我們遇過在台灣經營多年的客戶,因為早期的成功,而將全部資源投注在轉換型廣告上,導致沒有提升品牌認知的資源,結果讓消費者信賴感不足,最後無法觸及到不同層面的消費者,訂單量遇到瓶頸後就難以再度提升。

此外,關於關鍵指標的選擇,Kaushik 曾在另一篇討論成效指標的文章中指出,單純看點擊、影片播放次數或是訪客人數,並不是很好的參考指標。

回到我們的例子,在品牌認知的部分,我們可以用品牌字的流量 (不論是付費廣告,或是隨機搜尋) 來作為評估的標準。

在社群媒體的經營上,由於我們的目標是提升品牌認知度,因此會著重在素材的觸及人數上。儘管觸及人數並不是非常好的指標,但在預算有限,無法進行品牌認知度調查的情況下,我們選擇先就能觀察的指標著手。

而針對創造潛在顧客的目標,我們則可以觀察透過廣告進站後的預約率,來檢驗預約流程是否有效。而用來評估文章主題能吸引使用者的方法,則可以透過捲動深度、閱讀深度或回訪率來做推估。

步驟四:設定 KPI 的目標值

決定 KPI 的目標值

設定目標值的依據,可以參考過往的成效、參考同產業的基準值,或是向主管、客戶詢問。

回到我們的例子,針對品牌認知,觀察前三個月品牌字的隨機搜尋流量,大約落在每個月 2,000 次之間 (虛構數字),那麼我們的目標值便可以設定為「以改善 10% 的品牌搜尋流量為目標」,變成每個月 2,200 次。

我們按照類似的邏輯設定潛在顧客名單的目標預約數量,或是文章帶來的任務轉換率。如果是網站回訪率,我們可以參考 Google Analytics 的資訊。假設過去的網站回訪率是 15%,我們以提高 5% 為目標,將目標值定為月平均 20%。

萬一真的沒有可以參考的資訊怎麼辦?不要緊張,先抓一個預估數字就好了。

以我自己為例,如果與客戶提案數位廣告時,在無法得知客戶網站的轉換率是多少的情況下,預設會以 B2C 1%、B2B 0.5% 為基準預估。當然,這樣的預估在實際上極有可能會失準,這時候我們便需要根據事後蒐集到的資料,重新設定目標值。

步驟五:建立使用者區隔

step5 in 【2022 年更新】數位行銷初學必看!建立數位行銷計測模型的 5 步驟

這一點十分重要。針對不同的執行目標,都需要找出你希望聚焦的焦點群體。

當我們打開廣告平台,或是分析工具時,往往會看到各種眼花撩亂的資料,新人時期的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找到需要關注的資料。

事實上,應該關注哪些資料,在建立計測模型時,是可以預先決定的。

以建立品牌認知度、強化數位廣告的目標來說,因為我們並無法單就廣告成效判斷品牌認知是否提高了,因此我們可以透過 GA 的目標區隔功能,劃分出來自付費與非付費搜尋的流量、品牌字與非品牌自的廣告活動,藉此更深入尋找流量變化的差異。

針對改善預約表單的目標,我們則可以區隔出使用者使用的裝置,作為改善計畫,以及測試裝置的參考。

結語:透過計測模型從上而下規劃行銷活動

如果你已經按照這五個步驟,完成了你的計測模型,那麼恭喜你,接下來你在遇到成效波動的時候,將不會再迷失方向。

在數位行銷的工作任職五年中,客戶很常向我們詢問「哪個素材的成效比較好?能不能幫我們看看成效好的素材有沒有什麼可依循的模式?」

這其實是相當典型的「從下而上」的思維,其結果是作為業者的我們,頻繁地因應客戶要求,更換素材、受眾,並祈禱這次的新素材或活動剛好符合消費者的喜好。

但是如果你有一張這樣的藍圖,你就可以從這個框架思考:今天客戶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只是徒勞無功?如果是的話,那真正對他們有效的提案會是什麼?如何能夠幫助他們達成商業標的?

譯註

  1. 我將 Kaushik 的 objectives 統一翻譯成「標的」,而 goals 則統一為「目標」,以作為辭意的區別。從原文的脈絡來看,objectives 是策略的目標,而 goals 則是較具體的執行目標。
  2. 這裡根據 Google Analytics 的翻譯,過去翻為「集客」、「客戶開發」。
  3. 如果搜尋 earned media,會發現部分翻譯成「贏來的媒體」,但我覺得這個譯法有點廉價,根據原始的定義,earned media 是有別於付費媒體的第三方曝光管道,在概念上其實就是 GA 裡的 referral。

參考資料

從這裡聯絡 applemint!

Eric Chuang

相關文章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