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搞錯了?如何用行銷漏斗、A/B 測試和受眾區隔,真正提升廣告成效

一直都搞錯了?如何用行銷漏斗、A/B 測試和受眾區隔,真正提升廣告成效

大家好,我是 Eric。即使在數位行銷的領域工作多年,仍常常聽到大家對「A/B 測試」、「受眾區隔」以及「行銷漏斗」的概念並不陌生,卻總是苦惱該如何真正落實在廣告投放或行銷活動中。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掌握這三個常見但又經常被誤用、用不好的方法,今天想要更從「實務」的角度,切入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三個概念,適合正在摸索數位行銷、想讓廣告發揮最大效益的朋友們參考。

行銷漏斗:掌握顧客旅程

行銷漏斗就像把顧客的購買過程拆成幾個階段,並用「漏斗」的形狀代表從大範圍的目標族群,漸漸縮小到真正完成購買的人。

如果沒有漏斗思維,往往只會盯著最後的「銷售數字」,卻看不到在前面哪些地方已經失去了大量潛在顧客。這就好比只關注「餐廳一天賣了多少份餐」,卻忽略有多少人走進店內、看了菜單又離開,導致無法對症下藥。

我們有一個客戶,原本在 Meta 的預算只有投放「導購」行銷活動,卻一直沒有轉換,直到加開了「加入購物車」、「瀏覽內容」行銷活動後,全帳號的購買成本明顯下降。

行銷漏斗的三大階段

大多數的行銷漏斗會分成四個常見階段:

  • 認知 (Awareness):顧客第一次看見或聽到你的品牌。
  • 考慮 (Consideration):顧客仔細閱讀產品介紹、評價,並和競品比較。
  • 購買 (Conversion):顧客最終下單或進行預約。

如果想知道「人為何在某階段就離開」,就要有漏斗的概念來追蹤。比方說,點擊率或到訪人數很多,卻沒人下單,問題可能在產品頁面或價格策略。相反地,如果沒人點擊,代表「廣告素材或標題」先天就不吸睛。

和客戶溝通漏斗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小預算的客戶,都想要「立竿見影」的成效,但在品牌認知度低的情況下,再怎麼樣的「精準投放」都無法真正得到效果。

A/B 測試:用「小實驗」找出最佳做法

想像一下,賣飲料時,可以同時推出「莓果口味」和「檸檬口味」,看哪一種更受喜愛。A/B 測試在廣告投放上也是同理:

  • 兩個素材或標題,哪個更吸睛?
  • 兩種廣告文案,哪一種轉換率比較高?
  • 不同折扣方案,哪一個更能刺激消費?

好處是,透過小規模測試就能找到更適合你的做法,避免一次就投入大量預算卻選錯方向。

測試優先度:先解決最大的瓶頸

在做 A/B 測試時,如果「什麼都想試」,反而容易分散資源、拖慢效率。建議先找出對最終成效影響最大的區塊,優先投入測試。常見的測試優先順序如下:

  1. 行銷漏斗關鍵瓶頸:先從漏斗中找出「最大流失」的階段,例如點擊率雖高但網站停留率很低,或加入購物車後卻極少下單。
  2. 廣告素材本身 (含視覺、文案、標題):如果廣告 CTR (點擊率) 很低,可能是素材或標題不夠吸睛。先在小規模範圍內嘗試不同廣告素材,找到能提升點擊的版本,再擴大投放。
  3. 到達頁面 / 官網頁面:當點擊率不錯、卻沒有轉換時,問題常在到達頁面資訊不足、轉換流程複雜,或缺乏誘因。可以先嘗試簡化表單、強化說明或增加社群評價等方式。
  4. 優惠策略:若商品特色不易再調整,則透過測試不同折扣、免運條件或行動號召 (CTA) 按鈕文案,如「立即下單」vs.「領取 100 元折扣」,找出對轉換影響最大的誘因。
  5. 再行銷/受眾區隔:當累積一定的流量和名單後,可測試不同細分受眾對素材的反應,並進一步調整再行銷與類似受眾的條件。
  6. 廣告出價與預算分配:這是優先度最低的測試。

如果沒有顯著差異該怎麼辦?

許多人做完 A/B 測試後,發現兩個版本的數據「好像差不多」,於是覺得白忙一場。其實,不一定是測試沒意義,可能是:

  • 樣本量或測試時間不足:時間太短、曝光量太少,結果不具代表性。
  • 干擾因素:競爭對手突發大折扣,或時節因素(節慶、天氣)讓數據失真。
  • 指標不正確:也許點擊率沒有差別,但其中一版的購買率、停留時間卻有差異。

別急著放棄;可以嘗試延長測試或改變測試指標,如果依然沒差異,或許表示你的策略已經相當穩定,也可以去測試其他更重要的部分。

小規模成功卻難以擴大?該怎麼應對?

有時候,我們在小規模測試時,看到轉換率或互動率不錯,就信心滿滿地擴大預算,結果卻發現成效反而下滑,讓人摸不著頭緒。
可能原因包括:

  • 受眾的「有效打點」被耗盡:小規模投放時,鎖定的那群人正好最有需求。一旦投放預算擴大,興趣較低或符合條件較少的人進入,成效自然下降。
  • 市場或環境變化:小規模測試期間沒有競爭促銷,等到擴大投放時,市場環境早已改變。
  • 素材曝光頻率太高導致疲乏:同一支素材不斷擴大投放,導致受眾疲乏,點擊率和轉換率開始下滑。

突然擴大規模後惡化的情況很常見,所以一般來說預算擴大/縮小的幅度大多以不超過 20% 為原則。

所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

  1. 重新檢視受眾區隔與預算配置:確保你是在正確的族群裡擴大投放,並保持一定的投放頻率上限,避免「洗版」造成負面效應。另一方面
  2. 持續進行小規模實驗:就算已擴大投放,也可以在新受眾中同時進行小規模的 A/B 測試,看看是否需要換素材或分眾設定。
  3. 觀察市場變因:在大促銷季或競爭對手大動作時,更要緊盯數據波動,及時調整出價和素材。

受眾區隔:把預算花在最值得的人身上

怎麼做受眾區隔?

即使同樣是「20~40 歲女性上班族」,對健康零食或健身產品的關注度也會大不同。受眾區隔就是在廣告投放時,不只看年齡和性別,更細緻地考慮興趣、瀏覽行為或過去的消費紀錄。

好處是,你可以把預算用在那些真正對你的產品「有需求、有興趣」的人身上。對他們來說,看到的廣告更切合需求;對你來說,轉換率更高,也避免浪費資源。

制定受眾區隔並不是「在廣告後台設定受眾」

隨著 Google Ads 和 Meta Ads 等廣告平台越來越強調自動化,儘管目前仍保留一定的手動調整空間,但就我們的操作經驗來看,自己選擇興趣受眾的效益越來越差。這時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依然達到分眾與精準投放的目標:

  1. 善用第一方資料與名單
    • 上傳 CRM、會員名單或官網訂閱者,讓平台依據這些「實際有互動的用戶」找出相似族群 (Lookalike/Similar Audience)
    • 上傳離線轉換資料 (購買紀錄、表單洽詢等),讓演算法了解「哪些人是真的帶來收益」,因此即使並不是產生實際收益的轉換,也還是要盡可能地去定義轉換價值。
  2. 用素材做間接分眾
    • 一次投放多種截然不同的廣告素材,把運動、健康、價格訴求等概念分開呈現。
    • 從平台回傳的互動資料中哪類素材吸引了哪群人,做進一步最佳化。
  3. 設定明確廣告目標
    • 調整廣告活動的「最終目標」(轉換、互動、曝光等),因為演算法會優先推送給最有機會達成該目標的人。
    • 透過追蹤像素或事件追蹤,讓平台知道哪些行為是你最在意的,進而自動鎖定高潛力受眾。
  4. 小規模測試與回饋機制
    • 先以小預算投放,觀察成效並把「成功事件」回饋給平台 (例如:哪些人完成下單),讓演算法「學習」哪種用戶最優質。
    • 若結果良好,可逐步擴大預算,同時留意外部因素的變化,如競爭對手的促銷或季節性。
  5. 整合多元指標並持續觀察
    • 用行銷漏斗觀點,從不同層級追蹤用戶是否只是瀏覽,還是進一步加購、詢問或下單。
    • 雖無法手動分眾,但可用自身網站或 CRM 收集更多細節,定期回饋給廣告平台,讓自動化設定更「懂」你的目標客群。

進行成效分析時,該注意哪些重點?

許多人會都想要了解成效分析的「技術」,但事實上成效分析的核心,只有三個:知道

清楚的測試目標與評估指標

在做任何測試或投放前,先問問自己:

  • 「這個行銷活動/廣告活動想改善哪個階段?是想提高點擊,還是要增加訂單?」
  • 「最終想看的指標是什麼?點擊率、停留時間、還是實際銷售額?」

有了清楚的目標,才能設定正確的分析方式。否則,做了很多測試,最後卻不知道要看哪個數據、該下什麼結論,很容易浪費時間與預算。

外部因素很重要,但我們不能控制

成效分析最難的一點在於找出「有效、可以測試的假設」。

活動檔期、節慶、優惠價格很重要,也確實會影響廣告的成效,但這些就如同投資所說的「系統性風險」,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舉例來說,客戶在雙 11 檔期,推出了優惠活動,成效得到了改善,這時候成效分析可以很直覺的說「因為優惠,所以成效改善」、「因為素材符合檔期意象,所以成效改善」但是這樣的推論,極端來說會導致「只能依賴檔期、削價競爭」的結論。

因此,當市場波動造成成效變化時,分析成效更需要排除掉市場的雜訊:

  • 根據過去成效來看,如果活動檔期成效平均可以改善 20%,這次為什麼只有改善 15%
  • 這次活動使用的素材,除了價格訴求外,是否有其他次要訴求?
  • 同樣的促銷內容,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可以測試?

我們曾經在對客戶的報告書中,提到「搭贈的贈品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這樣的假設,雖然在後續的檔期中陸續得到證實,但這並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而且對於「贈品好壞」也會落入我們的主觀判斷,因此對客戶來說,這樣的建議幫助有限。

有效的溝通:成效要「被理解」

不論是企業和代理商來說,有效的溝通都非常重要。市場會不斷變化,競爭對手的做法也可能干擾你的測試。

  • 建議採用固定的週期檢討,或重要節日前後進行討論。
  • 讓所有團隊成員或決策者都了解「為什麼要測這個」、「什麼時候能看到結果」。
  • 避免資訊不透明或「黑箱」決策,讓溝通雙方更有信任感,後續分析與建議才更容易被採用。

中小型廣告代理商的困難,在於與客戶的權責難以界定清楚。在預算較低的情況下,客戶往往會需要自行企劃、設計素材,此時代理商能提供的大多是「建議」,而不是「企劃」,這一點也是在初期討論廣告代操手續費時,必須要先釐清的期望。

結語:用好三招,讓廣告更有效!

最後再幫大家整理一下重點:

  • 行銷漏斗:先拆解顧客在每個階段的行為,抓出真正的流失點。
  • A/B 測試:先挑影響最大的區塊或瓶頸,小規模驗證後再擴大。
  • 受眾區隔:無論能否手動設定,都應善用數據與素材策略,確保預算用在最有可能轉換的族群。

只要明確設定測試優先度、釐清目標、並定期分析與調整,你就能在高度競爭的數位行銷環境中,不斷地優化廣告成效、提高投資報酬率。

從這裡聯絡 applemint!

Eric Chuang

相關文章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