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代理商的變革與客戶需求的變化

廣告代理商的變革與客戶需求的變化

大家好,我是applemint的代表 Leo (applemint_leo)!

今天我想向大家談談廣告代理商業務的變化!

雖然這可能與大家無關,但如果能參考廣告代理商正在發生的變化,我們可能會明白應該做出什麼改變。

這篇文章參考了書籍《2030年的廣告業務:從數位化到下一個業務模式》(日文版),讀完後如果感興趣的話,請去看看這本書!(我想沒有人會感興趣的……)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23年廣告業界的激烈競爭吧!

諮詢公司的進入

截圖 2024 05 15 下午4.31.18 in 廣告代理商的變革與客戶需求的變化

近年來,廣告代理業務面臨著諮詢公司的激烈競爭(大家都知道嗎?)諸如Accenture、Deloitte、PwC等超級知名諮詢企業/會計事務所積極進行數位營銷。

原本諮詢公司或會計事務所僅提供管理和財務建議,並不插手實際執行。但這已是過去的事了。

Accenture收購了紐約知名的創意代理公司「Drog 5」,該公司的CEO隨即成為Accenture數位營銷相關公司的代表。

此後,這家相關公司製作的Super Bowl廣告在該年度的坎城廣告節上獲得了廣告獎。

由於諮詢公司在業務形式上處於助理管理各種經營問題的立場,而這些經營問題中包括數位、創意/設計等問題。

以前,一旦出現數位或設計問題,許多公司通常會請電通、博報堂等廣告代理公司幫忙,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直接委託諮詢公司,因為諮詢公司既能解決經營問題,又能處理設計問題。

為了擴大業務範圍至數位,諮詢公司近年來通過收購和積極招聘數位人才,業績急劇增長。

與此同時,所謂的廣告代理公司,如電通和博報堂等公司也宣稱可以提供營銷諮詢,近年來營銷業務的收入也在增長。

數位部門也同樣強大,電通收購了一家名為Septeni的數位公司的股份並將其成為子公司,而博報堂則擁有一家名為DAC的知名數位公司。

由於這些時代變化,2023年廣告代理商的競爭已不再是與其他廣告代理店的競爭,而是轉向了與諮詢公司的競爭。現在,諮詢公司和廣告代理公司之間正在激烈爭搶客戶。

變革中的廣告代理商角色

截圖 2024 05 15 下午4.33.03 in 廣告代理商的變革與客戶需求的變化

廣告代理商的收益方式基本上是幫助想要進行廣告的客戶和提供廣告位的公司之間進行廣告投放。廣告位既可以是數位媒體,也可以是電視、雜誌等。

電通和博報堂一直是承接日本各種媒體廣告的主要買家,在日本建立了壟斷地位。

然而,時代在變,數位時代來臨。Google和Facebook並不限制廣告位僅向電通和博報堂出售(苦笑)

廣告投放量已經完全超越了所謂的大眾媒體,廣告=數位廣告已成為事實。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數位廣告的自動化也正在開始。

於是,一些客戶開始自己聘請數位人才,內部進行數位廣告。過去,進行數位廣告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但由於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出現,門檻降低了。

簡單來說,廣告代理店的工作正在逐漸減少。

但是,在台灣(尤其是台北),數位人才往往很快就會離職,所以即使內部進行,如果員工離

職,就無法繼續下去,因此,廣告代理店的工作仍然存在著……

順便提一下,要內部進行數位營銷,需要建立一套高度系統化的結構,即使有人離職也能保持運作(尤其是在台灣)。這需要對數位營銷有高度的了解,但有許多公司僅停留在表面,未能成功內部化數位營銷。

那麼,對於我們這些以數位營銷為主的公司來說,這個人工智能時代確實是一個相當大的威脅。此外,諮詢公司的參入對我們來說也並非良好的環境。

那麼該怎麼辦呢?總結來說,我認為未來的廣告代理店不應僅限於「廣告」,而應提供綜合支持。如果僅是處理數位廣告,卻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客戶終將離去。

為了繼續發展數位廣告,我們需要支持台灣的日系企業提升管理和整個業務。

協助線下銷售

截圖 2024 05 15 下午4.33.46 1 in 廣告代理商的變革與客戶需求的變化

我認為,在台灣將業務發展起來,結合線上和線下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線下活動往往繁瑣且不盈利。

因此,許多台灣的日系廣告代理公司傾向於避免進行這些繁瑣的工作。不過,若是僅因為不盈利就不去做的話,從上所述,客戶的業績將無法提高,終將離去。

因此,我們計劃在10月份幫助一個客戶進行短期店鋪開業,並通過數位廣告將顧客引導至該店。這類舉措並不經常進行,但如果能成功,將增加我們客戶的「成功」案例,也將增加我們在廣告業務中的負責角色。

其實,我對於需要投入資源進行線下工作有些不情願。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接受自己是「中小企業」、「沒有人在背後支撐」的身份,並且試著去做一些辛苦的工作。

此外,客戶對於未來門檻降低的數位廣告服務將不再感到價值,這只是時間問題。因此,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能做什麼。

最近,我和我在日本工作時的日本企業的前輩員工一起吃了午餐。聽了前輩的話,我發現它們的人才流動性其實很低,同樣是相同的人在做相似的工作。

對於大型企業來說,由於內部留存收益很多,它們可能還能生存下來。但是,它們不會成長。事實上,如果以10年為單位觀察該企業的股價,會發現它完全沒有增長…

企業規模越大,調整以滿足客戶對「價值」的需求就越困難。這次我向我認識的社長朋友介紹了這本書,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如果不改變,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很快就會被大公司吞噬。

因此,我們立即進行了集訓,並告訴員工我們將全力協助線下和線上業務!

以上,來自applemint代表佐藤!

從這裡聯絡 applemint!

Leo Sato 佐藤峻

相關文章

與我們聯繫